元结唐诗《欵乃曲五首(其二)》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欸乃曲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结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是作者出差长沙后乘舟返回道州途中所写的记实诗,都是即兴之作,自然天成。其作为鼓舞船夫士气的船歌,字里行间洋溢着藐视一切困难和迎难而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其中第二首诗渲染出一幅美丽怡人的湘江春夜图,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历来广为传诵。

【原文】

欸乃曲五首⑴

 

其二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⑼,守吏相呼问姓名。

 

【注释】

  ⑴欸乃:与“霭乃”、“嗳乃”同音同义,拔船的声音。一说是湖南、广西以及贵州三省交界广大地方山歌末尾时用高亢嗓音喊唱出来的一声号子。元结自注:“欸乃:棹舡之声。”欸乃曲:即“山歌”或“船歌”的别称。

  ⑼桡(ráo):船桨。唱桡:高唱行船曲。平阳,地名。作者家居浯溪时写的《寒泉铭》中有“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自石穴”句子,从诗中意,平阳应是在浯溪附近,诗中有平阳“守吏相呼问姓名”句,这是否是指祁阳,还有待考证。戍:戍卫的地方。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作者任道州刺史。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因军事问题从道州到长沙都督府办事,次年二月,返回道州(今湖南道县西)途中,恰逢春水大发,船行困难。从长沙到道州为逆水,又遇水涨,所以诗人为了鼓励人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于是即兴作诗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道路云”(诗序)。

 

【赏析】

  本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时任道州刺史)

  因军事诣长沙都督府,返回道州(今湖南道县西)途中,逢春水大发,船行困难,于是作诗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道路云。”(诗序)“欵乃”为棹声。

  “欵乃曲”犹船歌。

  从长沙回道州,本为逆流,又遇江水上涨,岂能说“宜夜行”呢?这样写,是正因为实际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乐观的缘故。诗的前两句将二月湘江之夜写得平和美好,“春水平”说明江面的开阔,“和风”

  表现春风的和煦,“满月”写出月色的明朗。诗句洋溢着乐观精神。

  三、四句是诗人信手拈来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写入诗中: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到平阳戍(在衡阳以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

  如此美好、富于诗意的夜里,“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个平凡的细节传达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在大历年间,天下早已不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结做道州刺史就是在“州小经乱亡”(《舂陵行》)之后。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和喝问,破坏了境界的和谐,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此外,这一情节也写出了夜行船途中异样的感受。

  静夜里传来守吏的喝问,不但不会使当时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种安全感。当船被发放通行,结束了一程,开始了新的一程,乘客与船夫都会有一种似惊如喜的感受。后两句不但含意丰富,而且新颖。这才是元结此诗独到之处。

 

【作者介绍】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升任右金吾兵曹参军,又出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在唐、邓、汝、蔡等州征召义军,抗击史思明叛军,使十五城因此保全。由于平乱有功,升任水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代宗即位后,授著作郎。出任道州刺史,在该州减免赋税,安抚流亡士民,政绩显著,最高曾任容管经略使,加封左金吾卫将军。后来因为遭权臣嫉妒陷害,辞官归隐。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绮靡浮华的形式主义诗风,提倡“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的功利目的和质朴淳厚的诗风,对中唐新乐府运动有一定影响。其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讽谕时政,抨击官吏的横征暴敛,敢于为民请命。山水诗作也清新自然。在散文上也颇有成就。著有《元次山集》。